找到相关内容271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看你就有气——冤亲债主的心声

    了……   故事说到这里,不禁让人沉思,也让人猛醒。是啊,生生世世不知有多少被我们有意杀害,无意杀害,有意伤害,无意伤害的生灵不知有多少,而我们确一无所知,没有一点惭愧心,更不用提真心忏悔了。还...

    月隐云层

    |超度|忏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2453730336.html
  • 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:“清平致富” 对抗不景气

    ,台湾社会应该节俭一点,积沙成塔,滴水成河。她指出,当初慈济志业也是从一天存五毛钱的“竹筒岁月”开创,虽然一无所有,但是克勤克俭,有朝一日还是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,慈济人口袋中的一毛钱,随时都可以助人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慈济|证严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1/06222233842.html
  • 迷恋他人妻 波斯匿王听到诡异声

    对失眠的人而言,长夜漫漫;对满心忧郁的人而言,路途遥远,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,生死轮回漫长。   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,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。刹那间,国王就迷恋上她,而想要占有她。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,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。后来,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: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,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舍卫城,以供国王沐浴。事实上...

    达摩难陀法师

    |邪淫|戒淫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17494535594.html
  • 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:“清平致富” 对抗不景气

    指出,当初慈济志业也是从一天存五毛钱的“竹筒岁月”开创,虽然一无所有,但是克勤克俭,有朝一日还是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,慈济人口袋中的一毛钱,随时都可以助人。(文:何荣幸、简东源、高有智) ...

    佚名

    |观点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3/19192636496.html
  • 所依不成过

 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  │他随一无体全分│如《理门论》举例云:我其│数论虽立,大乘不许,亦如│  │所依不成 │体周遍于一切处,生乐等故│此论者说者是。 │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  │自随一无体全分│如经部师立此论义。 │ │  │所依不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5838078.html
  • 长养“内眼”

    就如同有人听闻佛法,却丝毫不了解其道理一样,智慧在这种闻法下,是不会产生的,而在智慧没有现前时,我们并无法正确地看待事物。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看待事物,我们的修行将一无所获,得不到任何的结果,到最后,当...

    阿姜 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3144916.html
  • 境不缚人人自缚

    问:“对一切境,如何得心如木石去?”师曰:“一切诸法,本不自言空,不自言色,亦不言是非垢净,亦无心系缚人。但人自虚妄计著,作若干种解会,起若干种知见,生若干种爱畏。但了诸法不自生,皆从自己一念,妄想颠倒,取相而有知。心与境本不相到,当处解脱。”(《五灯会元》卷三)[译文]  有僧人问:“对一切外境,如何能使自己心如木石一无所动呢?”百丈禅师说: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,本来不曾有所谓‘空无’,也无所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4145564.html
  • 佛教认可的财富

    ,物质那么贫乏,他不以为苦,像大迦叶,那么刻苦修行,他不以为少。古今中外,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,他们那么一无所有,仍不以为穷,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!  这以上六点,都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...

    星云法师 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1047628.html
  • 凡夫话禅

    诳一生。入门之道,差之毫厘,即失之千里。作者一市井凡夫,惭愧忝为佛门弟子,功德一无,惟以度人自度,理事不二,谨将用功紧要关头略揭四点,以广供养。然话禅非禅,敬祈十方大德矜谅,如是因缘本末究竟。  一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4750831.html
  • 佛教教育

    ”按《国语·郑语》史伯对郑桓公日:“夫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以他平他谓之和,……声一无听,物一无文,味一无果,物一无讲。” 《论语·子路》章“君子和而不同”句,刘宝楠《正义》引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之文释之...

    张跃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2053943.html